站在讲台的第三个春日,粉笔灰簌簌落在黑板边缘,像时光洒下的阳光。曾经仰望三尺讲台听着老师讲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灼灼目光,此刻正从台下年轻的眼睛里漫溢出来,浸润着相似的憧憬与期待。幼时在方格纸上郑重写下自己的理想是成为老师的我,一定不知晓二十年后竟真的与梦想相逢。

明代王守仁“知行合一”体现了学者对修养和行为相统一的最高追求;《礼记》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以德为基的核心价值观念;《老子》“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的教育理念则体现了教育真正内核。传统文化中“重方法、求实践、育心灵、臻完美”的智慧一直是我教育事业恪守的原则。
一、授之以渔、知行相长
我所任教的课程大多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们,是快要离开象牙塔即将启程的远行者,面对巨大的现实冲击与时代洪流,像小鹿受惊似的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不确定性,有学生在微信对话框里反复输入又删除:“老师,您说学文学究竟有什么用途,毕业好快好迷茫啊。”看到这句话,我仿佛看见许多个站在人生岔路口的毕业生的缩影在时代的春风里微微颤动。“文学虽说不是能够给社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学科,但却是可以改变人类思想的学科,价值远不止此。”面对相似的问题我总是用老师教过我的话给学生们解惑。我并不确定学生们未来的路会如何,但我知道目光炯炯、砥砺前行,你想要的,时间总会给你。
路过教学楼看到学生们捧着考研资料的手背洇着熬夜的淡青;毕业实习时候收到学生的几十份实习资料,每一份都蕴含着对未来的期待也隐藏着城市忙碌的晨昏线;课间学生们讨论毕业论文题目时候的窸窣声音都裹着淡淡的忐忑。作为指导老师,认认真真、竭尽所能倾囊相授,思考所带论文的每位同学的题目与大纲,倾听每位同学的想法给出适当的建议,看到困惑的眼神中慢慢充满坚定,每位同学模糊的论文大纲逐渐清晰,学生的毕业论文顺利进行,毕业答辩圆满结束,合照时候的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授之以渔的魅力。双向成长带来的精神丰盈,正是教师职业最动人的价值注脚。

二、以心传心、止于至善
从教过程中接触到很多同学们,总恍惚看见读书时候的自己。有个穿着牛仔裤的姑娘令我印象尤为深刻。她十分热爱文学,喜欢创作,她将自己的游玩经历与自己的心路历程落笔于纸上,在她的文字中仿佛能够感受到江南的烟雨朦胧与云贵的鲜活生动。每当下课大家欢声笑语讨论着餐厅有什么美味的时候,她总会在课间捧着自己的笔记本悄悄来到我的身边,轻轻地问:“老师,能占用一点你的时间吗?我想让您看看我的这篇文章,想听听您的意见。”每当看到她充满期待又青春洋溢的面庞,我都会深切感慨自己何德何能,愿甘之如饴。
一年里,我听她诉说自己文章的创作想法;听她眉飞色舞表达自己地对课本知识的见解;听她描述为未来的些许担忧与迷茫。她总是会挽着我的胳膊,下楼的每一秒钟彼此都倍感珍惜,直至到教学楼门口的依依不舍。聊不完的话题探讨不完的知识,这样的瞬间总是带给我很多感动。

最后一次课程结束,恰逢窗外一教玉兰盛放,我们拍了结课纪念照片。她把一个精致的盒子塞进我手里,打开一看是她珍爱的一枚木质书签,里面还夹着一张手写便签:文字是星轨交汇时迸溅的火种,而您教会我如何接住这些光。看到如此饱含坚定力量的那一刻,我想,这也许就是心和心的沟通,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一座坚固的桥梁。教学相长、以心传心的职业感受令我内心的幸福感与她的字迹温柔重叠,对教育意义的理解更加具象化。
回想《师说》里古人的教育宣言与教育理念,我忽然懂得,教育是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是教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帮助在专业领域获得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而教育不只是重复已知的真理,教育更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完整”的人,是师生灵魂相照的微光,是台上台下教学相长的成长,更是以心传心的感动。
斑驳的城墙也许会老去,檐角风铃的震颤也许会永远留在某个被文字定格的春天里,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守护文明的火种,续写千年未竟的教育诗篇是当代教育者毕生的事业,同学生们一起成长的我也将在教育事业这条路上不断向前。
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