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关于做好“十四五”专业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系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十四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规划目标
以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法学三大专业为核心,以建设一流专业、品牌专业为推力,以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内涵,重点聚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育人工程建设”五大建设领域,通过积极进取、深化改革、扎实有效的努力,将中文与法律系建成孕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平台和基地。
(一)在专业改革方面,注意三大专业独立发展、保持优势的前提下,发挥三专业资源融通、合力发展的共性功能。同时,积极探索适应高校发展、地方需求、独立学院的独特办学模式,力求在新文科建设、双一流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实现三大专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加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内功潜力得到发挥的专业发展目标。
(二)在办学特色方面,将人文素养培育作为三大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内涵和灵魂,重点解决“做人问题”;将职业技能培育作为三大专业学生未来踏入社会的手段和路径,重点解决“方法问题”,从而体现文法系培养人才的亮点和特色。
(三)在文化育人方面,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平台,举办多元化、高质量的文化品牌活动,拓展综合育人机制的功能,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价值观、文化观、道德观的文科育人模式,力求实现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多元互动,使人文社科专业的文化传承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四)在教育发展方面,尊重教育规律,加强政策学习,适应学院“学习提升年”工作任务要求,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办学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发展特色品牌优势,体现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目标和导向,为独立学院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性的文科人才而努力。
二、规划方案
(一)以人文社科专业群建设为推力实现专业建设新突破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基本教育规律和适应地方办学需求;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寻求专业改革和发展;积极参与省校两级双一流专业建设;凝练三大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对外社会影响力;形成跨专业课程融通资源共享机制;做好各专业招生、培养、就业工作。具体包括:
1、专业群建设。在前五年人文艺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落实未来三年人文社科专业群建设总规划和每一年度建设计划,以凝聚专业群建设“专业特色、文科特色、文化特色”为重点,以培养文科学生“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抓手,以举办“征文比赛、记者节、模拟法庭”三大活动为举措,实现各专业整体性、应用性、持续性发展。
2、新文科建设。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不断加大专业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推进人文艺术群建设,制定后三年建设规划并逐项落实;力获得1项省级、1项校级一流专业立项突破;围绕新文科建设积极申报省校两级课题。
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依据教育规律和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区域发展需求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中文、新闻、法学三大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要求,建立社会需求调研、学科发展趋势和专业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
4、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和特长。支持以专业和职业为特色的各项教研活动和学工活动,包括法学专业发挥行业合作办学的优势;新闻专业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功能;中文专业强化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等。
(二)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构现代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在课程改革中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所必备的基本信仰,传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将文化教育理念渗透于中文、新闻、法学等专业教育之中;加强主干核心课程建设,确保课程结构优化;引入理工科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在线课程发展空间,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完善合理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大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力度。具体包括:
1、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和创新。对系内重点建设课程进行系统评估、总结和经验交流。梳理经验,交流信息,展示成果,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示范,防止重点课程建设流于形式。争取建设1门省级一流课程,2-3校级一流课程。
2、密切的各专业课程相互渗透。一方面,中文、新闻、法学三大专业既有独特之处,又有一般共性,需要在各专业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在课程融通、申报立项、举办人文活动方面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文科专业的文化育人功能,加强全校性人文教育改革和知识传播,通过面向全校其他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经济法课程、写作类课程、社会学课程、公关礼仪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等,促进文化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还要与其他系部、校团委、图书馆、知行书院、国际交流学院、创新创业部等一起,进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共建合作。
3、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质量与水平。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需求,推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文科系部中的运用。特别是帮助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信息化教育方法和主要任务,以及在文科课程改革中如何具体应用,实效解决文科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防止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习流于形式。
4、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通过文科系部独有的课程内容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视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更深入、更广泛地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推进“思政育人”与汉语言文学、文秘、法学、新闻专业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5、重点加强全校性公共课程建设和文科核心课程建设。尤其是对大学语文、社会学、经济法、写作类课程、公关礼仪类课程进行改革,强化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语言类、文化类、思政类公共课程建设,为传承中华文明服务。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实行内力和外力互动的建设方案,整合相关专业专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落实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校内教师和行业专家队伍结合、数量规模发展与教研水平提升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和方案,形成一支朝气勃勃、特别敬业、有发展空间潜力的教研力量。具体包括:
1、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引进教师8-10人;实行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指导教师、同行听课、示范教学等传帮带制度,使新进教师迅速适应教学规律要求,胜任教师岗位的工作;指导和监督青年教师认真完成“过三关 攻一课”专项任务,确保各环节工作落到实处,教师如期通过考核验收。
2、多举措提高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为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拟不断提升行业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取得校企协同育人实效;进一步加强与记者站、电视台、司法机关、仲裁委和律师事务所的合作,引入行业专家教授实践类课程。
3、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选拔、表彰、奖励机制,发挥主任教授、行业专家、博士教师、优秀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引领功能,形成文法系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和机制。
4、形成以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的互动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改立项,承担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和教改文章;支持教师申报高级职称,改善现有的职称结构。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方案;建立健全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制定中长期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切实可行的年度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建立专业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教研室的专业建设功能,加强教研室对教学环节和教师工作的过程指导、协调、监督工作。
(四)创建科学有效的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
指导思想是以实践教学为重点,行业合作为路径,培育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缜密的职业逻辑思维、现代的职业新型技术,以及能够为未来职业服务的较强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适应地方需求、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力求积极探索文科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新模式的建构和完善,以提升文科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为核心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有效利用现有教学实习基地和新建实习基地;总结实习基地和行业专家进课堂的经验;聘请有优秀行业背景的行业专家讲授实践类课程;吸收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习指导、学术交流、联合项目研究、教师社会实践等,形成全方位深度合作机制。
2、拟建立文法系专业实验室6间。(1)“文法系综合实训中心”。为加强新闻、法学、汉语言文学、文秘、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切实将文科系部应用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文法系申请建立各专业共用实验室“文法系综合实训中心”,含新媒体实验室、录音室、录像室和模拟法庭,可服务于课程改革,包括在线课程、精品课程、重点课程、融通课程建设;举办各类文化品牌活动,如大学生记者节、辩论赛、专业讲座、知行书院大讲堂等;为师生参加各级大型技能比赛提供良好的支持条件,如大学生微电影、微视频大赛;举办模拟法庭、法律实训、法律宣传、案例研讨等专业实践教学活动。(2)法庭科学实验室&法学物证技术实验室。本实验室用于物证勘查、检验、法医、痕迹、举证、刑事照相、刑侦技术等实验,在实务课程和第二课堂中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3)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本实验室用于学生视频剪辑技能的实训教学,为新闻专业开设的《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广播电视栏目编辑》、《纪录片编导与制作》、《网络传播原理与应用》、《新闻摄影》、《音视频节目制作》等实验课程服务。(4)文化创意室。本实验室主要用于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展示;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作品的创作展示;曲艺、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展演;礼仪场景的模拟实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等。同时,与新闻专业以及艺术设计功能合并,用于日常影视艺术、广告艺术等实训。(5)法律援助站。本实验室用于将课程知识应用于日常实务,进行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活动,可为全校师生和社会提供法律服务。(6)文化语言研究室。本实验室主要用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以胶东文化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以古籍阅读整理、表达与实训为代表的综合语言研究;以文学评论为代表的中外经典作品研究;以拓展视野、知识交流为代表的读书会活动等。
(五)形成“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环境
指导思想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将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新专业申报、课程体系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引入社会办学机制、举办人文社科杯系列活动、开辟校园文化课堂、形成品牌特色文化育人模式、做好党建学工和招生就业创业工作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路径之中,最终目的是促使3大专业学生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历练中提升综合素养,同时促使一批优秀特长学生脱颖而出。
1、组织人文社科杯系列活动。为真正实现文化育人功能,应持之以恒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专业和学工活动打造文化品牌特色。
2、突出三大品牌活动的育人功能。通过连续举办的征文比赛、模拟法庭、记者节活动,真正形成本专业群文化育人的特色和优势。
3、充分利用“知行书院”作为平台,举办全校性文化大讲堂,创造全校性文化育人环境。
4、积极组织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不定期举办读书节、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中华诗词大会、弘宪之辩、法律宣传、国学达人比赛、摄影作品大赛等。通过精品导读、诗词歌赋、征文、参观、讲述、访谈、调查、对话、评论、讲座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
中文与法律系
2020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