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文学专业的大学教师,每当我踏上讲台,都深切地意识到自己背负着传承知识、启迪思想的神圣使命。于我而言,教育绝非仅仅是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而是一场在知识传递中孜孜不倦探寻真理、于思想碰撞里精心雕琢灵魂的弘道之旅,是我矢志不渝的终身追求。

2019 年,我初次登上大学讲台,开启了我的教学生涯。就在这一年,一件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震撼了世界——2019年4月15日下午6点,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这座凝聚了八百多年历史文化精髓的哥特式建筑瑰宝,在熊熊烈焰中惨遭重创。尖顶如折翼的飞鸟般轰然坍塌,绚丽的玫瑰花窗支离破碎,全球民众皆为此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命运仿佛巧妙地为我安排了一场特殊的教学契机,当我在外国文学史的课堂上讲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时,距离那场大火仅仅过去了不到一周。

那堂课,我打破常规,并未像往常一样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而是以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新闻报道作为开篇。刹那间,教室里如同炸开了锅,学生们的震惊与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老师,巴黎圣母院怎么就突然烧了,实在是太可惜了!”“这可是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啊,以后还能看到它往昔的模样吗?” 望着学生们激动不已的神情,我深知,这场大火焚毁的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学作品现实意义的强烈关注。
我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巴黎圣母院对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深远意义。“同学们,巴黎圣母院绝非仅仅是一座外观宏伟的建筑,它是法国历史的忠实见证者,是欧洲文化艺术的璀璨结晶。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更是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灵魂,书中的人物与故事皆与这座建筑紧密交织,难解难分。如今它遭受如此劫难,我们究竟该如何从文学的视角去审视这一事件呢?”
一位同学迅速站起身来,言辞恳切地说道:“老师,我觉得巴黎圣母院恰似书中的卡西莫多,外表虽有残缺,却蕴含着无比珍贵的内在。它的被烧毁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的脆弱性,我们理应更加珍视并全力保护它们。” 另一位同学紧接着补充道:“从当下的国际局势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冲突与融合不断加剧。巴黎圣母院的遭遇警示我们,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均面临着形形色色的挑战,我们必须借助文学去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携手共同守护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这场意外的教学际遇,让雨果的浪漫主义宣言挣脱了纸页的囚笼,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我们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将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与消防车的警笛在时空深处共振,我们触摸到了文学最本真的质地:那些镌刻在石壁上的中世纪祷文,那些流淌在铅字间的自由意志,那些蛰伏在人性褶皱里的永恒追问,都在火光中涅槃重生。学生们的思考也从最初对建筑损毁的单纯惋惜,逐步深入到对文化传承、国际文化交流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层面的深刻思索。这堂课早已不再局限于对一部文学作品的常规解读,已然升华为一次对时代变局下文化现象的深度剖析与探讨。
此后的每一年,每当我讲授《巴黎圣母院》时,时间都恰好临近4 月 15 日。这仿佛是一种奇妙而特殊的默契,时刻提醒着我与学生们那段令人难忘的课堂讨论,以及文学与现实之间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令我尤为感动的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依然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通过社交媒体与我分享巴黎圣母院重建的最新动态。他们坦言,当年课堂上的深入讨论让他们对这座建筑萌生了深厚的情感,更让他们学会了运用文学的独特视角去关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时代大背景下,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文化的力量愈发彰显出其重要性与独特魅力。文学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路径,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它并非仅仅局限于文学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广阔的全球视野。透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跨越国界的限制,深切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理解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观。
除了外国文学史这样贯通中西的专业课外,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我同样常常将当下的国际形势与文学作品有机结合。比如,在讲解古代诗词时,我会引导学生仔细思索古人在面对社会变革、战争冲突时的情感抒发与价值取向,并将其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互呼应。让学生们明白,尽管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但人类对于“天下大同”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正义与和平的不懈追求却是永恒不变的。
文学教育宛如一盏明灯,在文明重构的漫漫长路上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它使我们在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既能坚定地坚守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又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多元文化。它致力于将学生培育成为有思想深度、有情怀温度、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使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有力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深度理解。
回顾自己的从教历程,我愈发深感责任之重大。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弘道之行”,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都是一场思想的激烈碰撞。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持续探索创新,紧密结合文学教育与时代需求,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尽情汲取智慧与力量,为文明重构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我始终坚信,文学的力量能够跨越时空的重重阻碍,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书写出永恒不朽的壮丽篇章。
文法学院